现代汉语名动差异的心理现实性研究
于 秒 闫国利 韩 飞 石 锋
提 要 本文通过两个实验考察现代汉语双音节名词和动词典型性效应和词性效应。实验一采用单独呈现的词汇判断实验,研究发现:名词典型性效应发生在低频条件下,高频条件下典型性差异不显著。动词典型性效应在高频和低频条件下均不显著;动词和名词的词性效应在高频和低频条件下均显著。实验二通过句子语境条件下的眼动实验,研究发现:低频条件下仍存在名词典型性效应,但名词和动词的词性效应消失。文章还对上述发现做了理论上的解释。
关键词 名词 动词 典型性 心理现实性
一 引 言
心理词典理论是心理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成果。一般认为,心理词典既是研究者主观虚拟出来的一个概念,又是客观存在于人脑的一个系统(杨亦鸣,曹明,沈兴安,200l)。这一理论认为,具有言语和阅读能力的人都具有一个心理词典,在这个词典中词的各种信息以层次网络的形式组织在一起,形成不同单元的表征。(冯丽萍,2002)
目前所进行的心理词典中词汇意义加工方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汇的概念意义、词义的具体性(具体词与抽象词)对词汇识别的影响。关于名词具体性效应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一般都认为,具体词的加工和识别比抽象词容易(James,1975;de Groot,1989;Kroll,1986; Schwanenflugel&Shoben,1983,1991; Paivio,1991; Jessen,2000;张钦,张必隐,1997; 陈宝国, 彭聃龄,1998),但是关于名词具体性效应产生的条件(低频和高频)以及语境对具体性效应的影响观点不一,尚无定论。所以,关于名词的具体性效应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关于名动词类是否具有心理现实性的研究并不多见。在一些相关研究中,如,Bastiaanse 和Jonkers(1998)在记忆实验中发现,名词比动词更容易回忆;Shelton和Caramazza(1999)对失语症病人的研究发现,他们使用名词比使用动词更容易;在儿童语言习得的研究中,很多研究都发现,与习得动词相比,儿童能够更早的习得名词,并且习得名词的数量比例也要大大多于动词(Gentner D,1982; Au,1994; Bates,1994;Tomassello M, Akhtar N, Dodson K, 1997;Bornstein M,2004,而且这些研究涉及到英语、德语、日语、土耳其语、卡鲁利语、西班牙语、荷兰语、法语、意大利语、韩语等。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语言都有名词和动词两大词类。词类作为一种范畴,是否具有心理现实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基本问题。长期以来,汉语的词类划分以语法功能作为主要标准,而这种划分是否具有心理现实性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本文选择汉语双音节的名词和动词为研究语料,通过词汇判断任务和眼动实验探讨现代汉语名词和动词的典型性效应及其词性效应的心理现实性。本研究具体希望通过两个实验来解决以下问题:一、词汇判断任务中名词和动词是否具有典型性效应,存在的条件是什么,如何解释这种效应;二、名词与动词是否存在词性效应,如何解释这种效应。
二 实验一及其结果分析
2.1 实验设计
采用两因素被试内设计(2x2),一个因素是词的典型性(典型、非典型),另一个因素是词性(动词、名词)。
2.2 实验材料
选择典型名词、非典型名词、典型动词、非典型动词若干,控制各类词的词频和笔画数,并请15名学生对高频词和低频词的典型性进行了五点量表调查,1代表该词最不典型,是个抽象实体,5代表最典型,是离散的,有形的,占有三维空间的实体,1到5是个等级序列,最后确定低频的典型名词、非典型名词、典型动词、非典型动词各15个,共计60个词,高频的典型名词、非典型名词、典型动词、非典型动词各10个,共计40个词,其词频、前字字频、后字字频,前字笔画和后字笔画等数据详见下表一和表二。另外,实验中填充了60个假词。高频词与低频词分两个实验进行。本文高频词频率控制在百万分之八十以上,低频词频率控制在百万分之十以下。词语词频采用的是孙宏林等(1997)开发的“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系统”,字频查找参照的北京大学ccl现代汉语语料库的统计。对所选语料进行方差检验,词的典型性差异显著(P<0.01),高频词和低频词差异显著(P<0.01)。而前字字频和后字字频,前字笔画和后字笔画差异不显著(P>0.05)。
表一 低频词的实验材料
|
典型性
|
词频
|
前字字频
|
后字字频
|
前字笔画
|
后字笔画
|
典型名词
|
4.3
|
5.6
|
16.4
|
18.6
|
8.3
|
8.3
|
非典型名词
|
2.4
|
5.6
|
13.9
|
18.8
|
7.9
|
8.4
|
典型动词
|
4.1
|
5.6
|
13.6
|
18.1
|
8.3
|
8.1
|
非典型动词
|
2.4
|
5.5
|
13.9
|
18.6
|
8.2
|
8.5
|
表二 高频词的实验材料
|
典型性
|
词频
|
前字字频
|
后字字频
|
前字笔画
|
后字笔画
|
典型名词
|
4.4
|
101.1
|
26.7
|
30.0
|
7.9
|
8.3
|
非典型名词
|
2.3
|
100.8
|
25.1
|
31.2
|
8.6
|
9.2
|
典型动词
|
3.7
|
101.7
|
24.1
|
27.1
|
7.7
|
8.8
|
非典型动词
|
2.5
|
101.0
|
25.6
|
29.1
|
7.3
|
9.1
|
2.3 被试
天津外国语大学本科生共42名,右利手,视力正常。其中18人参加了低频词的判断实验,24人参加了高频词的判断实验。
2.4 实验程序
实验使用DMDX实验软件编程。刺激呈现在电脑显示器上,呈现的字体颜色均为白底黑字。实验采用的是词汇判断任务。被试坐在微机屏幕前,眼睛距离屏幕约40厘米,将右手的食指放在“→”键上,左手的食指放在“←”键上,要求被试尽量快而准确地判断屏幕中心出现的两个字是不是词,如果是词就按“→”键,如果不是就按“←”键。实验开始时,首先在屏幕上出现一个十字形的注视点,持续时间为300ms,然后空屏300ms,刺激项目呈现的时间300ms。前后刺激项目的呈现时间间隔为3s。计算机记录下刺激开始呈现到被试开始反应的时间。正式实验前,被试要进行10个刺激项目的练习,练习词中包括5个真词和5个假词。实验中途休息2分钟。
2.5 结果分析
用SPSS软件和excel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删除3个标准差以外以及错误率在百分之十以上的数据,确保数据的有效性。平均反应时见表三。
表三 被试平均反应时(ms)及标准差
|
典型名词
|
典型动词
|
非典型名词
|
非典型动词
|
低频
|
537.19(44.95)
|
559.58(47.31)
|
560.32(68.22)
|
563.33(53.46)
|
高频
|
529.32(67.44)
|
543.51(61.79)
|
550.20(71.83)
|
558.05(62.28)
|
低频的情况下,反应时的方差分析表明:词性主效应差异显著,F(1,17)=4.24,P<0.05。名词的加工时间比动词的短。典型性的主效应差异显著,F(1,17)=5.448,P<0.05。词性与典型性的交互作用分析显著,F(1,17)=5.11,P<0.01。简单效应分析表明, 典型名词与非典型名词差异显著,t=4.02,P<0.01;典型动词与非典型动词差异不显著,t=0.22,P=0.83。名词与动词的差异在非典型水平上差异不显著, t=0.21,P=0.84;即非典型名词与非典型动词差异不显著。在典型性水平上差异显著, t=-2.63,P<0.01,即典型名词与典型动词差异显著。
高频情况下,反应时的方差分析表明:词性主效应差异显著,F(1,23)=15.65,P<0.01。名词的加工时间小于动词。典型性的主效应差异不显著,F(1,23)=1.33,P=0.26。词性与典型性的交互作用分析不显著,F(1,23)=0.17,P=0.69。
实验一的结果表明,名词典型性效应发生在低频情况下,高频条件下典型性差异不显著。动词典型性效应在高频和低频条件下均不显著。词性效应在高频和低频条件下均显著。
三 实验二及其结果分析
3.1 实验设计
同实验一。
3.2 实验材料
以实验一选用的高频词和低频词为关键词,造100个句子。使关键词尽量不在句子的前三个或后三个字的位置,以避免被试阅读句子的首尾效应,并对句子进行预测性进行调查,同时,对句子难度和各词放在句中的合理性进行5点量表评定。
预测性问卷调查指导语为:请你在以下句子的空格处填入你首先想到的双字词语,如果可以,请再填入第二个和第三个。比如:这家____总是人很多。你可以在空格处填入“商场”,“医院”,“公司”等等。如果预测性很高,那么我们将重新造新的句子以保证语境的低预测性,使关键词得到注视,而不被跳读。
对词在句中的预期性进行评定,对低频和高频关键词的预测性均较低,分别为为1.6%和2%,对预测性进行分差分析表明,低频各类词和高频各类词差异均不显著(P=0.51,P=0.40)。低频词语的合理性评定的结果都在4-4.6之间,平均值为4.2,高频词语的合理性评定的结果都在4-4.7之间,平均值为4.1,对合理性进行分差分析表明,低频各类词和高频各类词差异均不显著(P=0.86,P=0.59)。低频词造的句子的平均难度为1.97(1.4-2.4),高频词造的句子的平均难度为2.04(1.7-2.5),对难度进行分差分析表明,低频各类词和高频各类词差异均不显著(P=0.48,P=0.85)。
表四 预测性、合理性和难度
|
预测性
|
合理性
|
难度
|
低频
|
1.6%
|
4.2
|
1.97
|
高频
|
2%
|
4.1
|
2.04
|
3.3 被试
天津外国语大学本科生19名,右利手,视力正常。
3.4 实验仪器
本实验采用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的Eyelink II型眼动仪呈现材料并记录被试的眼动情况。Eyelink II的采样频率为每秒500次,刷新频率为150HZ。
3.5 实验程序
(1)被试进入实验室后,坐在仪器前面75厘米的地方,戴好头盔。
(2)对仪器进行眼校准。
(3)说明实验的指导语如下:“一会屏幕上会出现一个注视点,当你注视这一点时请按左键;之后屏幕上会出现一个句子,请阅读并理解它们的意思,看完之后请按左键;在有些句子后面会有一个判断题,要求您判断该句与上一句话的含义是否一致,请将判断结果告诉我。继续进行下一个句子。”
(4)正式实验前,有11个练习句,确保被试理解实验过程。整个实验过程大约需要30分钟。
3.6 结果分析
用SPSS软件和眼动分析软件“Data Viewer”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实验数据时,删除首次注视时间小于80ms和大于1200ms的数据,并删除3个标准差以外的数据,确保数据的有效性。此外,所有被试对判断题回答的正确率都在90%以上。因此,所有被试数据有效。分析关键词在首次注视时间(落在兴趣区关键词的首个注视点的持续时间)、凝视时间(从注视点首次落入兴趣区开始,到离开该区域为止,对该区域注视时间的总和)和总注视时间(是对兴趣区关键词的所有注视时间的总和)。这三个指标是研究词汇识别时常用的指标。研究者根据所反映的认知加工过程的早晚,将不同注视时间分为早期指标和晚期指标。早期指标反映了信息加工初期的状况,包括首次注视时间、凝视时间等;晚期指标反映了信息再分析和再加工的后期情况,包括总注视时间、回归路径时间等。(张仙峰,闫国利,2005)
表五 被试眼动各指标平均注视时间(ms)及标准差
|
典型名词
|
典型动词
|
非典型名词
|
非典型动词
|
首次注视时间
|
高频
|
255.73(35.96)
|
252.94(33.45)
|
255.34(43.06)
|
257.58(48.09)
|
低频
|
255.71(44.77)
|
260.49(38.29)
|
262.17(39.00)
|
262.32(46.70)
|
凝视时间
|
高频
|
282.27(50.91)
|
297.29(48.07)
|
299.26(56.33)
|
293.82(57.76)
|
低频
|
305.22(63.35)
|
296.18(53.32)
|
313.17(88.31)
|
307.67(47.51)
|
总注视时间
|
高频
|
420.59(145.64)
|
428.15(150.30)
|
436.46(157.07)
|
442.95(128.33)
|
低频
|
444.53(228.28)
|
455.15(146.68)
|
462.14(173.23)
|
458.67(194.75)
|
高频首次注视时间:词性主效应差异不显著,F(1,18)=0.002,P=0.97,典型性的主效应差异不显著,F(1,18)=0.11,P=0.75,词性与典型性交互效应不显著,F(1,18)=0.18,P=0.67;低频首次时间:词性主效应差异不显著,F(1,18)=0.18,P=0.68。典型性的主效应差异不显著,F(1,18)=0.15,P=0.40。词性与典型性交互效应不显著,F(1,18)=0.75,P=0.70。
高频凝视时间:词性主效应差异不显著,F(1,18)=0.23,P=0.64,典型性的主效应差异不显著,F(1,18)=0.45,P=0.35,词性与典型性交互效应不显著,F(1,18)=0.93,P=0.51;低频凝视时间:词性主效应差异不显著,F(1,18)=0.41,P=0.53。典型性的主效应差异不显著,F(1,18)=1.27,P=0.27,词性与典型性交互效应不显著,F(1,18)=0.26,P=0.88。
高频总注视时间:词性主效应差异不显著,F(1,18)=0.76,P=0.39。典型性的主效应差异不显著,F(1,18)=6.45,P=0.94,词性与典型性交互效应不显著,F(1,18)=0.92,P=0.35。低频总注视时间:词性主效应差异不显著,F(1,18)=0.76,P=0.69。典型性的主效应差异边缘显著,F(1,18)=3.40,P=0.06,说明典型性词小于非典型性词的注视时间。配对t检验发现,名词在典型性上效应边缘显著,t=-2.01,P=0.06。词性与典型性交互效应不显著,F(1,18)=0.92,P=0.32。
眼动数据表明,名词和动词在首次注视时间和凝视时间这两个指标上,典型性效应和词性效应消失。而在总注视时间上,名词典型性效应在低频条件下依然存在,名词和动词的词性效应差异消失。
四 讨 论
4.1 名词和动词的典型性效应
实验一严格控制了考察词的词频、字频和笔画,通过单独呈现词语的词汇判断实验,在低频条件下发现了名词典型性效应,而在高频条件下,名词不存在典型性效应。实验二在句子语境下,同样也发现了低频条件下的名词典型性效应,这个结论与James(1975),Kroll(1986),de Groot(1989);张钦等(1997),de Mornay Davies(2000)等的研究结论相同,不同于陈宝国等人(1998)认为的词的具体性效应只表现在高频词中的结论。在语言中,典型的名词相对于非典型的名词来说,在人的头脑中的实物性强,容易在人的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当看到一个非典型词时(如,抽象词),我们就很难将其与实物很好的联系起来。因此,典型名词的提取速度快于非典型词的提取速度就比较好理解了。
在高频条件下,由于典型名词和非典型名词的使用都很频繁,因此人对它们的熟悉度就相对比较高,在识别时解码的速度差异就会减小,甚至消失,所以很可能就不存在典型性效应。而在在低频情况下,典型名词和非典型名词均不常用,因此更可能反映出词汇本身的属性,所以,存在差异。
从典型性效应的理论解释层面来看,双重编码理论和语境有效性模型是两个对立的理论体系。双重编码理论认为,人脑中存在两个功能独立却又相互联系的加工系统:一个是以言语为基础的加工系统,另一个是以意象为基础的加工系统。双重编码理论假设, 具体词具有言语的、意象的两种代码,抽象词只有言语的代码。因此,具体词的呈现比抽象词具有了加工优势。语境有效性模型则认为,理解极大地依赖于语境信息。在刺激单独呈现时,从记忆中检索抽象词的语境信息要比检索具体词的语境信息更难,因为抽象词在语义上更含糊,因此抽象词比具体词更难理解。具体性效应是来自于抽象词的语境的缺乏。所以,按照语境有效性模型,在刺激单独呈现时,对抽象词的加工时间应长于具体词;但若提供合适的语境,则对两类词的加工时间应无显著差异,即具体性效应消失(张钦,崔丽霞,2002)。通过实验二,我们发现,当把关键词放入句子语境中时,名词的典型性效应仍然显著,突出表现在总注视时间这一指标上。总注视时间是反映晚期加工的指标。关键词在句中被识别提取的总注视时间反映了其在句中利用语境信息进行了整合。虽然首次注视时间和凝视时间这两个指标在典型性效应上差异不显著,但这两个指标反映的是早期加工情况。从平均注视时间上看,总注视时间与实验一中的反应时才是接近的。因此,从总注视时间这一关键指标来看,不管是否提供语境,都存在显著的名词典型性效应,即单独呈现和句子语境下都没有消除典型性效应,这与双重编码理论相一致。
在实验一和实验二中均未发现动词的典型性效应,这很可能跟选择的语料有关,实验中我们选择的动词基本都是动作变化动词,并且这些动词大都是二价动词。因此,典型动词与非典型动词价数相同可能导致了无差异。冯丽萍等(2006)研究表明,动词配价具有心理现实性。所以,对于动词的典型性效应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4.2 名词和动词的词性效应
实验一的分析发现,无论是在高频条件下,还是在低频条件下,词性效应均显著,而实验二采用眼动分析法,在句子语境下呈现关键词,结果发现,无论是在高频条件下,还是在低频条件下,首次注视时间、凝视时间和总注视时间三个指标的分析均未发现词性效应,即是说在句子语境下词性效应消失。
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可以从认知语言学和生成语法的相关理论中得到解释。
认知语言学认为,名词勾勒事物,事物概念具有自主性,它可以不依赖关系概念而存在,名词凸显实体,其实体意义在认知上采用总体扫描。动词勾勒一个随时间而变化的过程,凸显实体之间的关系,关系概念依赖于事物概念而存在,具有依存性,其过程述议在认知上采用次第扫描(Langacker,1987a,b;1991,转引自张高远,2008:31)。因此,从上述阐述可以看出,动词具有依存性,单独呈现动词和名词,在加工时动词时,动词概念离不开与其动作发生关系的主体和对象,这样与具有自主性的名词相比必然要耗费更多的资源。另外,名词采用的总体扫描像是一幅静止的画,整体上作为一个完形被感知,而动词的次第扫描像是看电影,是个动态的过程,动态的过程认知显然比静态的过程要费时。
生成语法理论认为,大脑词库中的动词含有论元结构信息和题元结构信息,前者要求动词的论元必须满足动词所要求的数量,以达到语法上的自足;后者要求动词给论元结构中的每个论元位置分派合适的题元角色,使结构符合语义上的要求。从论元结构来看,本实验中的动词均为二元动词,因此动词要找到两个论元成分,才能达到语法上的自足,实验一单独呈现关键词条件下,并没有论元成分出现,语法上仍不自足,所以需要投入更多的心理资源来寻找论元,以构建完整的论元结构。另一方面,题元结构也要求动词寻找潜在的论元结构位置分派合适的题元角色,以建立起与论元的语义关系,达到语义上的自足,这种语义加工也需要耗费更多心理资源。而名词不包含论元结构信息,也没有分派题元角色的能力,所以 ,名词不需要再寻找论元和分派题元角色,其在语义和语法上都达到了自足。因此,与名词相比,动词无论是在语义加工方面还是在语法加工方面,消耗的能量都要更多,加工的加工的难度也更大(刘涛,2008)。实验二在句子语境下,动词在句中的论元成分得到了满足,题元角色也容易分派,此时动词的加工就不需要耗费更多的心理资源,因此,动词和名词的差异自然就消失了。
不管是认知语言学还是生成语法,虽然二者对名词和动词的阐释角度有些差异,但是基本上观点还是比较一致的。即名词本身就具有自主性,而动词不是一个孤立体,它需要与其它成分建立关系来自足。因此,动词就需要耗费更多的心理资源。当动词与其他成分的关系得到了建立和满足时,其与名词的差异就会消失。
五 结 论
(1)在单独呈现条件下,现代汉语双音节名词在低频情况下发生了典型性效应。动词典型性效应在高频和低频条件下均不显著,这可能与动词的配价有关。词性效应在高频和低频条件下均显著。说明词性在心理词典中具有心理现实性。
(2)句子语境条件下,名词在低频条件下依然产生了典型性效应。而名词和动词的词性效应差异消失。
参考文献
陈宝国、彭聃龄 1998 《词的具体性对词汇识别的影响》,《心理学报》第4期。
冯丽萍、丁国盛、陈 颖 2006 《动词配价特征的心理现实性研究》,《语言文字应用》第2期。
张 钦、崔丽霞 2002 《语义加工中的具体性效应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期。
刘 涛、杨亦鸣、张 辉、张珊珊、梁丹丹、顾介鑫、胡 伟 2008 《语法语境下汉语名动分离的ERP研
究》,《心理学报》第6期。
孙宏林、孙德金、黄建平、李德钧、邢红兵 1997 《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系统》,网址:
向华东、吕 勇、杨亦鸣、翁旭初 2004 《心理词典中范畴化现象研究综述》,《心理与行为研究》第2期。
杨亦鸣、曹 明、沈兴安 200l 《国外大脑词库研究概观》,《当代语言学》第3期。
张伯江、方 梅 2001 《汉语功能语法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张金桥 2008 《汉语句子阅读的心理学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仙峰、闫国利 2005 《大学生词的获得年龄、熟悉度、具体性和词频效应的眼动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第3期。
张 钦、张必隐 1997 《中文双字词的具体性效应研究》,《心理学报》第2期。
张 钦、丁锦红、郭春彦、王争艳 2003 《名词与动词加工的ERP差异》,《心理学报》第6期。
Au T K F Dapretto M Song Y K 1994 Input versus constraints:Early word acquisition in Korean.Journal of Memory andLanguage,33.
Bastiaanse R Jonkers R 1998 Verb Retrieval in Action Naming and Spontaneous Speech in Agrammatic and Anomic Aphasia.Aphasiology,12.
Bates E Marchman V Thal D 1994 Development and stylistic variation in the composition of early vocabulary.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21.
Bornstein M Cote L Maital S Painter K Park S Pascual,L 2004 Cross-linguistic analysis of vocabulary in young children:Spanish,Dutch,French,Hebrew,Italian,Korean and American English.Child Development, 75.
de Groot,A.M. B 1989 Representational aspects of word imageability and word frequency assessed through word associatio',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 15.
de Mornay Davies, P. Funnell, E. 2000 Semantic representation and ease of predication,Brain andLanguage,73.
James, C. 1975 The role of semantic information in lexical decision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104.
Jessen,F. Heun,R. Erb,M. Granath,D.O. Klose,U. Papassotiropoulos,A. Grodd,W. 2000 The concreteness effect: evidence for dual coding and context availability ,Brain and Language,74.
Kroll,J.F. Merves,J.S. 1986 Lexical access for concrete and abstract word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 12.
Paivio,A. 1991 Dual coding theory: Retrospect and current status,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45.
Schwanenflugel,P.J. Shoben,E.J. 1983 Differential context effects in the comprehension of abstract and concrete verbal material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9.
Seidenberg M S Tanenhaus M K Leiman J M Bienkowski M 1982 Automatic access of the meanings of ambiguous words in context:Some limitations of knowledge-based processing.Cognitive Psychology, 14.
Shelton J R Caramazza A&nb
|